Test page content
纤弱的美 (文/杨 晨)
摘 要:下出轮是琵琶轮指家族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其演奏次序、声响特征、审美体验等方面都与目前被普遍运用的上出轮大相径庭。作为轮指最早演奏形态的下出轮经历百年繁荣之后却被上出轮所取代,当前仅被作为一种特殊技法而使用的下出轮在演奏次序、声响特征、审美体验以及运用上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就下出轮演奏特点以及艺术魅力等方面作以下探究。
关键词:下出轮 演奏特点 艺术魅力 – 琵琶下出轮探究。
轮指之美,是因为其具有弹拨乐演奏技法特征的赏心悦目。其美妙的的听觉韵致,其在表现音乐作品的宽度和深度方面广泛的适应性,使得它在器乐演奏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水平方面独占鳌、独具魅力、独领风骚。我把它视为中国琵琶右手系统最完美的经典性动作,视它为艺术的技巧,技巧的艺术。
轮指在琵琶演奏技巧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弹挑并称为琵琶技巧的两大类种,许多指法都是以轮指和弹挑为基础变化衍生而来的。在琵琶演奏技巧体系中,轮指不是一个指法的专称,而是对一种演奏形态描述的概称,即右手食、中、明、小、大指像车轮滚动一样轮流拨弦。具体分类有以下三种:1.以音点数量划分:三指轮、四指轮、七指轮、长轮等;2.以演奏弦数划分:双轮(轮两条弦)、满轮(轮四条弦)等;3.以组合指法划分:挑扣轮、扫拂轮、琶音轮等。在轮指家族中,还有一个鲜少运用的指法就是下出轮,所谓下出轮是与上出轮相较而言,其以右手小指先弹奏而得名,即手指以小、明、中、食、大的顺序做轮。下出轮自琵琶改横拨为竖弹以来到二十世纪初期间被广泛运用,繁极一时的它直至今日却已经完全被上出轮所替代,目前下出轮在琵琶演奏中仅被作为一种特殊技法使用。下出轮在演奏次序、声响特征、审美体验以及运用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本文就下出轮演奏特点以及艺术魅力等方面作以下探究。
一、演奏特点
任何技巧都有一个相对规范的技术规则,在规则范畴内的演奏形态才是符合人体生理构造及运动规律的。作为轮指类的下出轮在具备颗粒饱满、清晰圆润等轮指共性基础上的同时还有以下具体演奏步骤。
(一)演奏方法
1.手型定位,手型定位是琵琶演奏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身体端坐,大臂放松自然下垂,小臂和手腕与琴面板平行,随后大指与食指自然相扣,后三个手指收回到掌心位于食指下方处,整个手掌心朝向面板并呈半握空心拳状。手型定位后应保持最为放松并稳固的自然状态,不可左右摇摆及晃动。
2.触弦位置,琵琶的有效弦长皆可发音,但由于张力不同,不同位置的触弦点产生的音色也不尽相同。靠近复手位置的音色干瘪、生硬,位于品位置的音色则虚软、柔和,而约距复手5公分处,即复手与最后一品的中间位置松紧恰当、张力适中,音色结实明亮,是琵琶演奏的常规弹奏点。下出轮手型固定好之后,应置于常规弹奏点处做演奏前的预备动作,并根据演奏弦序的不同做具体调整。
3.动作方向,小指是下出轮的始发指,演奏时尽量伸展小指掌关节,有意识的调动小指在触弦时的敏锐性与独立,随后名、中、食指依次向前自然伸展至与小指平行,大指末关节在食指演奏完毕后先做内屈动,后由下到上触弦。初练下出轮时要求每个手指独立触弦,不应借助手臂及相邻手指的力量来完成,演奏完毕的手指需保留在完成动作状态,等待后续手指的依次弹出,即小指自然弹出后保持手指伸直并等待无名指弹奏、无名指弹奏后,在小指与无名指同时保持手指伸直的状态下等待中指弹奏,中指、食指以此类推,最后大指挑弦的同时前四指同时收回到掌心,即演奏前的预备状态。
4.手腕协助,手腕作为连接手臂与手掌的重要部位,具有支撑、调整、统一手臂各关节等特点,手腕的合理运用对演奏技巧的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
出轮中轮指连接点的两个手指:大指与食指距离相邻,因此做轮时手腕应保持稳定,不应出现晃动及旋转等辅助动作。而下出轮以大指和小指为连接点,两指的距离最远并且发音不均匀,因此下出轮存在流畅性及连贯性不易掌握、颗粒性与清晰度较难控制等难题。演奏下出轮时,确保右手五指独立运动的同时可略微加入手腕以及小臂的协助动作,即右手手腕带动小臂跟随小指的演奏方向轻微向下旋转,缩短大指与小指的触弦距离以加强两指的衔接与连贯。
(二)训练方法
1.“弹挑”练习,所谓“弹挑”练习是指将下出轮的小、名、中、食指分别单弹与大指的挑组合成弹挑练习,即小指弹,大指挑的弹挑、无名指弹,大指挑的弹挑,中指、食指以此类推。在练习过程中,每个手指都应当作食指一样来演奏,有意识的加强其独立性与敏感度。此方法对提高手指力度、统一各指音色有着非常好的练习效果。
2.“重音”练习,即以心念数字的方法进行练习,右手下出轮以数字为口令,每念到“1”时便演奏重音,演奏者可根据自身情况数“3”下或“6”下,需要注意的是在保证重音演奏的基础上,其他各
指触弦的速度、力度均要做到平衡均匀。此练习方便灵活,对提高轮指颗粒性有很大的帮助。
3.“三指轮”练习,以名、小、大指组合成三
指轮进行练习,即无名指接小指、小指接大指、大直
接无名指的循环演奏。由于三指距离较远,因此连贯
性成为此条练习的着重训练点,长期以此方法练习将
对手指独立及协调方面有着明显的改善。
(三)训练价值
轮指是琵琶演奏中最具特色的一类演奏技巧,也是琵琶区别于其他弹拨乐器的重要特征,它对琵琶演奏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轮指要求发音饱满、圆润且颗粒均匀,即右手五指必须在力度、速度、音色控制方面达到平衡与统一。然而由于自然生理条件以及日常生活使用频率的关系,五指中食指的运动机能以及反应能力最强,中、大指次之,无名指与小指则为最弱。位于中指与小指之间的无名指是生理机能上最不灵活的手指,它的运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中指的影响和牵连,导致其在独立性与灵活性方面欠佳;小指柔弱细小,位于手掌的最末端,距离大指最远,其在力度、速度以及与大指衔接等方面不足。这两个“弱势”手指除了生理机能薄弱、运动反映不敏感外,在以大指和食指为“骨干”的琵琶演奏中也鲜少得到使用,“天生”的弱势以及“后天”的较少运用使其与其他手指在音色、力度、速度以及控制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这些差距正是影响轮指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右手无名指与小指训练对于轮指(上出轮与下出轮)以及整体技术提高都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下出轮的演奏从最为弱势的小指开始,不被重视的小指在下出轮中处于“领导”地位,由于小指是始发指,后接名、中、食、大,演奏顺序由“弱”到“强”,因此演奏者会在主观意识上关注并强调小指与无名指的演奏,从而使其得到较以往更多的重视与训练。
二、艺术魅力
“从中国琵琶演奏技术的演进过程分析,在技术层面上由小指开始的下出轮与食指开始的上出轮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衍生关系。但是经过前辈演奏家们的实践取舍,当代的教学和训练在一个相当普遍的范围都采用了上出轮。下出轮则成为变化动作和具有特殊表现功能的技法。” 下出轮在动作合理性方面的不足使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退出主角地位,但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则依旧流光异彩、大放光芒,下出轮的
形态美、音韵美、意境美将在下文中一一展现。
(一) 形态美
演奏形态作为情绪的一种外显状态,是音乐内容最为直观与具象的表现,恰当合理的形态美感对营造作品意境、升华音乐气质有着极为巧妙的推动作用。下出轮的运动方向自上而下,舒展开的手指如扇面般在弦上流动,由于手腕的介入,整个轮指的演奏形迹呈椭圆形,这在轮拂这类动作幅度较大的指法中最为明显。例如刘德海新编《霸王卸甲》(谱例1),乐曲由琶音下出轮(下出轮滑过四条弦)在低音区缓缓奏出,低沉的旋律、凌乱的音响预示着故事的壮烈格调与悲剧性结局。前两小节以下出轮接上出轮长轮演奏,此时的下轮指要求手指紧贴弦身,借助手臂的力量慢慢的由四弦推向一弦,手指触弦应有阻力感,并且力度不要过强且保持统一。第三小节开始,以下出轮接拂演奏的“轮拂”为一个演奏个体,每个个体均要做到衔接连贯、一气呵成,力度与速度也由弱及强、由慢到快。拂,即由左到右同时挑四根弦,它是挑的拓展指法,因此在演奏时应根据作品情绪的需要加入小臂乃至大臂的运动来完成。下出轮流动舒展的由上而下弹至一弦时,大指拂应时而出,自下到上的反向演奏,两种指法上下交融,连绵不断的营造空间美感的同时将楚霸王坚毅威武、刚正霸气的英雄形象进行铺垫,为乐曲主题的确立、高潮的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谱例1:
(二) 音韵美
轮指音色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既有优美抒情的长轮、又有刚毅强劲的扫拂轮、既有轻快灵巧的半轮、还有饱满浑厚的满轮,每种轮指以其独特的音韵之美成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魅力元素。下出轮虽不如上出轮般圆润浑厚,但其纤弱秀美、细腻柔和的音色及以大指结尾的演奏特点使其在文曲演奏上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陈隋》是琵琶传统文套乐曲的代表之作,优美舒缓的旋律、淡雅柔和的演奏技巧将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和之道展现的淋漓尽致。乐曲第三段中三次运用到了下出轮(谱例2),第一次和第三次奏法相同,即带装饰音的十六分音符恰好由下出轮逐一弹出,小指到大指的自然力度倾向避免了装饰音过重的演奏习惯,跳跃颗粒的轮指韵律增强乐曲生动趣味的同时也丰富了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演奏时最关键的是对下出轮节奏的把握,五个手指的演奏应恰时在一拍内完成,避免因手指控制不当而造成的节奏过快或不准。第二次演奏是在第四小节的下出轮演奏一拍单音,为了避免轮指过于稀疏松散,这一拍应由两圈轮指组成,演奏时下出轮的衔接应自然连贯、流畅自如,富有歌唱性。全曲下出轮都在四弦上演奏,其纤弱秀美的音色正好中和了四弦的粗犷饱满,使得乐曲在表现上更为统一、贴切。下出轮内秀的音色特质与《陈隋》含蓄委婉的音乐风格相得益彰,轻弹慢挑之间将文曲的内敛情怀沥沥展现,
谱例2:
(三) 意境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艺术美学思想中重要的审美标准,是审美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镜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情感体验,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音乐中,听众的情感思绪跟随音乐意境的营造而展开联想,同时充满无限遐想的音乐意境又仿佛引路人一般透过声音带领听众体味世间百态。琵琶独奏曲《天池》是刘德海先生1991年创作的作品,“奥地利中部埃特拉赫湖(Etrach Sea),诗人艾青称其为新疆天池的妹妹。远处雪山和茂密森林环抱着这位甜睡的少女。她,文静清丽而温和。作者于1986年两次出访奥国,在那湖畔获创作灵感,“怀胎”五年,终成此曲。琵琶演奏外国音乐何其多,唯有《天池》是属于自己的。” 此曲借对埃特拉赫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真切自然、洒脱自由的人生寄托与向往。乐曲第三部分前有一段以正反轮演奏为主的乐段(谱例3),此段旋律作为连接乐曲二、三部分的过渡句,在情绪转换、指法变化、乐句划分等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乐谱中标记“反”的指法即为反半轮,反半轮是下出轮的一种,即右手按下出轮的演奏次序以指甲反面从左到右反弹演奏。下出轮流畅舒展和极富层次的音响如同湖面的微波层层涌动、波浪叠起,而反弹明亮清脆、晶莹剔透的音色又仿佛是湖面泛起的点点莹光,轻盈流畅、奕奕闪烁。反半轮演奏要求过弦要慢,手指接连由手臂带动指尖依次过弦,并有充分的阻力感。《天池》之美,美于声响、美于音色、更美于意境,正反轮的交替演奏使乐曲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仿佛跃着生命律动的无穷韵味以及充满无限遐想的诗意空间。下出反半轮在本曲中虽不是使用最频繁的指法,但其极具风韵的意境美感却是最为特色的音乐语言。
谱例3:
下出轮从产生到繁荣、从繁荣到退落、从退落到再度被发掘,其发展进程体现了琵琶演奏技术的不断开创与革新。在技巧体系中下出轮虽不居主体地位,但其纤弱柔美的音色、雅致细腻的风格成为作品中不可或缺音乐语言,其以独有的艺术魅力驰骋于琵琶世界之中。
参考文献:
[1] 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2] 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文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3] 李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 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